2016年社会科学第二期

    发布时间:2016年04月18日 13:58


    经济·管理     

    1.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——以青海同仁县为例(青海民族大学:张俊英)     

    2.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城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——基于H县的调查数据(安徽大学:罗遐)     

    3.吉林省村庄变迁的调查与思考(吉林农业大学:杨铁囡)     

    4.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(福州外语外贸学院:雷光美)     

    5.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企业的预算管理研究(天津科技大学:刘义进)      

     

    语言·文学·文化     

    1.语篇评价分析框架构建之一:理论探讨(东华理工大学:刘悦明)     

    2.“V-ing+名词”结构的功能语法分析——从“surrounding+名词”结构的翻译说起(广东药科大学:叶瑞娟)     

    3.简析《我要做好孩子》德译本中的文化过滤现象(长春师范大学:王凤)     

    4.摹声传神,摹音传情——拟音词英译策略(福州外语外贸学院:李蕊)     

    5.论美国华裔诗歌的节奏操控(沈阳大学:宋阳)     

    6.论芥川龙之介《罗生门》对《今昔物语集》的“翻案”(广东海洋大学:钟芸芳)     

    7.中国古典诗歌文献统计的设想及意义(西安培华学院:史岩松)     

     

    政治·法律·历史     

    1.农民工参与权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机理分析(东南大学:周忠学)     

    2.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决策力探析(福建江夏学院:吴佳惠)     

    3.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当代中国女性消费(山西大同大学:袁翠清)     

    4.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探究——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思考(广东培正学院:许婕)     

    5.谈唯物史观、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——读恩格斯的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》     

    (福建师范大学:王小尚)     

    6.人口迁移视角下的随迁老人城市居留意愿研究(福建江夏学院:陈盛淦)     

    7.爱国侨领陈嘉庚对祖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及启示(莆田学院:陈蓉祯)     

     

    特殊教育     

    1.盲文阅读中的容错率理论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(长春大学:孙宇)     

     

    美学·艺术     

    1.《都灵之马》:长镜头电影与生命哲学(东北师范大学:谭笑晗)     

    2.东巴舞研究述评(1984-2015年)(四川文理学院:史明娜)     

    3.徽州民俗图像系统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特征(蚌埠学院:孙强)     

    4.歙砚的审美构成及其工艺的传承拓新(安徽师范大学:熊言钧)     

    5.从《方氏墨谱》的图式表达看徽墨装饰的视觉语素(安徽工程大学:闻婧)     

    6.东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的异同分析——以弗里达和喻红作品艺术风貌为例(东北师范大学:张嘉博)     


    上一条:2016年社会科学第三期 下一条:2016年社会科学第一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