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·管理
1. 日本养老服务业“走出去”的现状和问题——以日本养老服务业在华投资为例(大连大学:周扬)
2. 土地征收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相互作用分析——以浙江省W村A地块征地为例(浙江水利水电学院:王心良)
3.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经费监管机制研究(东北师范大学:吴国萍)
4. 福建自贸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——以厦门片区为例(福建师范大学:陈蔷)
5. 我国社区银行发展路径探究——基于银行渠道营销的视角(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:吴琳)
6.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员工培训模式探讨(长春大学:刘富成)
7. 价值链成本管理在我国服装企业的应用(长春大学:史玉凤)
8. 长春市城镇化发展研究(长春大学:王颖)
语言·文学·文化
1. 澜沧拉祜族居民的语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(中央民族大学:陈丽湘)
2. 广西边境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实证研究(广西民族师范学院:陈慧)
3. 文学翻译中的“求同”与“存异”——以《呼兰河传》英译本为例(蚌埠医学院:汪田田)
4. “形名”修饰关系的同现与修辞——从语义范畴、语法构式到修辞行为(中央民族大学:刘沛江)
5. “高密诗派”领袖李怀民与家乡士人交游考述(巢湖学院:徐礼节)
6. 地域文学的现代性转型——山西新世纪小说创作略论(太原科技大学:石冠辉)
7. 奇幻的疗伤与追寻之旅——《微笑的狼》创伤叙事研究(安徽新华学院:颜丽蕊)
8. 新媒体技术下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现状研究——以长春地区大学生调查问卷为例实证分析(长春大学:林红)
政治·法律·历史
1. 卡尔·马克思《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》的基本思想及其现实启示(成都大学:岳鹏)
2. 日本援助阿富汗的动因与模式探析(闽南师范大学:娄伟)
3. 理性的自觉:古希腊哲学的“逻各斯精神”与“努斯精神” (广东医科大学:吴伦水)
4. 隋唐宋间巫觋政治地位的演变(福州外语外贸学院:林希)
5. 民国时期的汉军“旗香” (长春大学:郑德)
6. 吉林省萨满文化旅游环境的发展现状、问题与对策(长春大学:戴士权)
7. 国家核心利益视角下的中国海岛问题分析(吉林大学:郎帅)
8. 北伐时期国民党基层党政矛盾考察(长春大学:李晔晔)
特殊教育
1. 听障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(长春大学:姚文婷)
2. 地方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——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(贵州师范学院:胡玉婷)